国企混改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员工持股方案。
国企混改的做法之一是实行职工持股。2016年8月17日,国资委下发相关文件明确,原则上职工持股总额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员工个人持股比例不高于总股本的1%。员工持股的目的是让国有企业的职工分享利润。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混改把股权分散给了员工,员工的股权又再度集中到某些人手里,这样会让混改实质变成私有化的过程。过去,俄罗斯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导致了一轮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并产生了一批特殊的“新俄罗斯人”。中国的情况与此不同,但我们应该注意类似的可能性。
同时,员工持股是为了让员工分享利益,但前提是企业要盈利、赚钱、要增长。然而,国有企业并不能保证在市场运作中获利。如果员工支付成本并持有股份,但国有企业经营不善,那就要小心了。小心混改之后,国有企业连续几年亏损,结果员工也会损失钱,没有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没有受益人,这将使国有企业混合改革失去支持。
二、外资和外商如何介入。
外资参与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中国很多行业是有限制的。在未来,外国投资的参与程度以及能否取得突破也应谨慎尝试。如果在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对外资、国有企业和对外开放产生负面影响。
三、小心现在的“国有企业家”成为了真老板。
国企经营中的一个大问题是所有权虚置、所有者缺失,再加上国企管理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结果往往国企权力高度集中到一把手,决策变成了一言堂,变成了一把手说了算。许多国有企业腐败,并犯下重大投资错误。国企混乱应该小心为这些“国有企业家”提供机会,让他们成为比私营企业家更私人化,甚至是家庭式的企业主。结果,国有资产被吞并,导致新的不公。
四、国有企业通过所谓改革成为债务黑洞。
国企混改不仅有产权的变化,资产的重组,往往还伴随着债务重组。但要小心的是,不能因为国企混改就把原来的负债通过各种腾挪给改没了,全民所有的国企抹掉债务,实际是将债务转嫁给社会了。
五、国有企业今后的经营和资本,尤其是资本投入。
出让股权的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新的资本加入,如果通过混改分享了股权,却没有带来大量实际的资本投入,没有增量资本进入,在融资上还是过去的老套路,通过国企身份,借着项目来弄银行信贷,甚至是借着混改后的国企反过来从财政弄钱、从政府要补贴,那这样的改革意义就有很大疑问了,应该小心这种情况出现。
六、国企的监管问题。
过去的国企监管主要就是面对国企的领导,都是组织(党和政府)里面的人,通过文件和会议就管用,尤其是“中管干部”,党的指示就管用。但今后混改之后,引入了市场机制和规范化的公司治理,混改后的国企会不会面对更复杂的监管局面,甚至不可收拾?这种可能性值得注意。
七、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企混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吸引民营资本加入进来,实际上,此次民航、电信国企的混改,就有部分实力民营企业愿意参与。不过,受惯了中国的政策变动和政府折腾的民营企业,对国企混改也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它们希望响应政策号召,另一方面又担心进入之后,作为小股东说了不算,而且投资利益得不到保证。这种情况下,要小心民营企业除了“友情赞助”之外,并不愿意真正与国企走一条路,最后社会资本还是加入不进来,推进不下去。这只是考验民企,更是考验政府、国企以及中国的法治环境。
八、国企之间的资产结构陷阱。
严格说来,混改并不是最新的发明,多年以来。国企之间的合纵连横、分分合合的例子不少。都是国有企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况还是有的,如果这种情况在混改中出现,最后弄成哥们之间的交易,还是由国企内部人说了算,那就是失败的混改。国企混改的根本目的还是通过换股权、换资本、换治理来给国企换机制、换管理,最终增强市场竞争的实力。如果混改变成了混在一起玩国企,那就成了完全的表面文章,并且空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本。
九、国企借着混改,越搞越大,尾大不掉。
国企混改并不是叠罗汉,大家捆在一起增加份量。如果在混改中,有用的没用的都整在一起,结果都变成了企业巨无霸,都是“大而不能倒”,那么社会资本根本支撑不了,这也会成为失败的国企混改。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政策面上大力推动的事实,作为独立智库的安邦咨询建议,国企在混改试点中要注意上述十个“小心”,在改革实践中提前规避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实施设计,预防执行不到位产生的潜在风险。如果能够在国企混改中避免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出现,那将是比较成功的混改试点。如果在混改中问题丛生,而且很多问题还是由体制机制造成的,那恐怕就要考虑改弦更张,将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转向以共同基金来改造国企了。
国企混改还需要关注以下这些问题:
1、部分企业混改主动性不强
有些企业被列入国家或省的混改试点名单,不是主动上报的,而是被主管单位钦定的。甚至个别主管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混改任务,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就把某家企业列入试点名单。这就造成部分试点企业对混改缺乏主动性,遇到难题就搁置不前。
2、部分试点企业所处行业不景气
一些列入混改试点的企业处于完全竞争领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甚至个别企业是夕阳产业,战略投资者缺乏信心。例如,某企业,主营业务是现金押运,但由于网上支付的快速发展,许多银行改进取款机等大环境的影响,现金押运需求断崖式下降。该企业在混改中,已谈好的战略投资者由于信心不足,最后没去摘牌,致使混改工作延期。
3、凝聚员工共识难度增加
如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由于所受教育、家庭经济条件、在企业所处的岗位不同等,人们需求也千差万别,所以想要凝聚员工共识尤其艰难。例如,某企业进行混改,有员工提出,他们原来是事业编制,之前集团改革被改成企业编制,这次混改希望把他们按事业编退养;还有员工已经停薪留职10多年了,也提出要按这次混改新政策离职退养等等。
4、资产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
一些国有企业历史悠久,区域较大,资产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难以解决。据笔者所悉,某一试点国有企业各地房产共有100万平方米,其中涉及10多万平方的房产或缺房产证,或缺土地证,甚至两证都缺。还有几处房产,两证齐全,但被80多岁的大爷大妈占据几十年。缺证的原因也千奇百怪,如某处5000多平方米的房产,因建筑施工方与企业有矛盾,销毁了施工资料,造成无法竣工验收,近10年无法办理房产证。由于权证不齐全,就无法清算,做不到产权清晰。
5、个别政策混改中落实难
《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国资发改革[2016]133号)提出:
• 持股员工因辞职、调离、退休、死亡或被解雇等原因离开本公司的,应在12个月内将所持股份进行内部转让。
• 转让给国有股东的,转让价格不得高于上一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
• 试点企业、国有股东不得向员工无偿赠与股份,不得向持股员工提供垫资、担保、借贷等财务资助。持股员工不得接受与试点企业有生产经营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的借款或融资帮助。
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家和省属国有企业的高管许多已经50多岁,而且根据组织需要还经常有调整。如果他们因退休、调离等原因离开该公司,应在12个月内将所持股份进行内部转让,并且转让不得高于上一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如此一来,他们持股积极性会降低,不能实现长期激励的目的。
6、审批方案对企业未来发展定位吸引力较低
政府部门审批的一些混改方案,对试点企业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定位,吸引力较低。有些混改,关注的焦点更多放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如国有要控股、各方持股比例多少、董事会成员中各方的人数等,而对混改后企业主业发展前景如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等缺乏科学研判和规划。
7、引入合适战略投资者难度增大
有实力的投资者的数量总是有限的。随着混合改革企业数量的增加,引进合适的战略家变得更加困难。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可以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支持,注重长期的合作,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能实现各种协同效应。但现在市场上的许多战略投资者都是想赚大钱的财务投资者。一些企业表示,在多年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战略投资者。
8、部分政府部门干部有“红眼病”现象
近几年资本市场给大家形成了一种财富路径印象。企业进行混合制改革,推进IPO上市,员工收入增加。而现在公务员收入与一些国有企业干部收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有些政府部门干部心理失衡,妒忌试点企业提出的混改方案会使国企员工“暴富”,对混改难点问题的解决推诿扯皮,对混改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因素夸大其辞。
9、国企混改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国企混改的要求是完善治理、加强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然而,在国企混改的实践中,并没有具体的标准来判断是否满足上述要求。
10、对国企混改缺乏监督
在全国范围内,公布了一大批混合改革名单。然而,公告发布后,监管和问责略显滞后。因此,一些试点企业混改久拖不下,甚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导致企业的员工坐等混改混日子的现象。甚至有的国有企业弄虚作假,换汤不换药。
以上就是国企混改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