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小企业家来说,能够发展壮大是企业最大的愿望。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这一制度很多企业家们去尝试。事实上,如果执行得不好,就会踩进雷区。接下来尚瑞咨询就先来介绍一下,员工持股的五个行为主体者,即持股主体、持股比例、持股对价、持股平台、持股过程,然后再来说说员工持股需要避免的三个坑。
一、行为主体
持股主体:持股要区分局内人和局外人、核心人和普通人。关键是三类岗位核心经营管理人才、核心技术骨干人才、其他核心基层关键岗位人才。
持股比例:要明确员工持股计划不是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整体比例不高于企业总股本的30%,同时,单一持股员工股权比例一般不高于总股本的1%。当然,根据实践在科技型企业跟投中的持股比例可超过此上线。
持股对价:员工持股的价格由市场定价而不是自我估价。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挂牌,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寻求最优的市场价格。
持股平台:员工持股一般选用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持股平台。这个平台要解决员工持股的流动性问题和税务筹划等细节,需要专门的管理文件。
持股过程:持股员工需要转换身份,走进市场。国企干部变成真正的职业人士。建立市场化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和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二、员工持股的三个坑
1、定价坑
公司管理层和核心人员在制定持股方案时,一般都有让持股团队先于其他投资者尽早持股的自然愿望。随着经营的不断发展,这种安排将降低持股成本。同时,在未来引入投资者时,自身股权的价值会更好的增加和返还报纸。
因此目前的员工持股,所谓“公开透明、同股同价”,是指外部投资者和员工持股平台同时持股。外部投资者通过公开的市场竞争来定价和获得股份。员工持股就是根据这个价格进行交易的,而不是一个接一个。或者是先引入投资者,再提升员工核心层面的持股。这样的定价是合理的。
2、资产坑
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对于核心持股层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不考虑资产评估的增值因素,资产净值基本等同于核心持股水平考虑的基本参考标准。
如果企业的净资产较低,核心层可以用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企业股份,或者用更少的钱购买同样的股权。
因此,我们很难支持混合改制和员工持股前对企业账面净资产进行大幅调整的行为。这不仅是因为国有资本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因为企业经营的完整性保证了企业在一个连续的经营曲线。
换句话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阶段,为了满足上市要求,一些国有企业剥离和重组上市公司的资产和现有企业,和投入更多的人员,非经营资产或低效资产幸存的公司,以确保市场上的主要业务可以与光设备,这是一个历史实践。但是,在这轮国有企业改革和核心层面的持股过程中,这种资产剥离和对净资产的人为干预不能作为基础。
3、持股比例坑
核心层持股政策为长期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企业管理和核心技术骨干提供了新的业务平台。他们既能分享成功企业的利润比例,又能通过持股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因此,有些管理者会有冲动。能否利用核心层的持股策略来控制企业,实现管理层的变相收购?因此,在设计股权结构时,他们试图找到一种方法,使其超过总额的30%和个人的1%的比例限制,从而达到尽可能影响和控制企业的目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本轮国有企业改革中,推进核心层次持股计划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利益捆绑,实现利润共享”。这是一种收益权利的分享,而不是管理控制或MBO计划的实现。
核心层次持股计划作为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政策创新,是提升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正如决策者一再强调的那样,国有企业的混合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是为了激活国有企业,而不是为了出售国有企业,不可能转化为私有化。因此,在核心持股层面,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收益共享的原则,远离各种变相的管理层收购,才能实现长期、长远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实施员工持股需要避免的三个坑的知识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员工持股问题、股权激励咨询问题,欢迎致电尚瑞咨询,咨询电话:400-0014591。